|
2007-2008年中部地区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2008/4/14 [访问本页PC版]4.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将进一步提升 与发达地区相比,中部地区工业化和市场化水平明显偏低,过多的社会资源集中在农业和国有部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比较低,影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今后一个时期,中部地区将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随着农业比重的不断下降,工业的比重逐步提高,资金、土地、人力、技术等生产要素资源将加快流向现代工业部门,单位投入的产出率将会显著提高。同时,中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也在加快,民营经济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参股、控股国有企业,生产要素资源逐步向私营部门流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将会进一步提高。此外,中部地区的经济国际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很多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真正做到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不仅增强中部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也有利于降低经济增长对物质投入的过度依赖。 (二)面临的挑战 1.发展模式面临变革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重化工业快速扩张,中国资源消耗量大幅增长,污染物排放也在急剧增加。在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下,环境保护、节能降耗已不再是软约束,靠牺牲环境、过度消耗物质资源来实现高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中部地区要实现加快发展,必须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过度依赖资金、资源和环境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转向更多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进步来实现经济持续增长。这种转变对中部地区来说,短期内是个巨大的挑战。 2.传统资源优势正在弱化 目前,局部地区出现的普通劳动力短缺,“民工荒”、“技工荒”正由发达地区波及中部地区,带动了工资水平明显上涨。同时,能源、原材料这些中部地区的优势产业,都面临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快发展受到制约。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供给充裕、要素成本低,一直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优势所在,但随着这些传统要素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成本不断上升,中部地区的传统要素优势正不断弱化,很容易陷入“富饶的贫困”的陷阱,加快发展面临较大的挑战。 3.节能减排成为发展的硬约束 |
![]() |
相近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