ê×ò3
会员
APP
资讯
供求

建陶行业当前形势纵论 震荡之际自强不息

《陶瓷信息》  2008/8/3  [访问本页PC版]

    首先是陷入了经验主义的泥潭,原来的制造模式在新产区往往无法适用。譬如按照佛山经验建起的厂房居然被厚厚的积雪压垮了,这是在终年无雪的佛山从来不会遇到的事从来不用为缺少熟练工人犯愁的佛山陶企,却在新产区连最普通的搬运工都招不到……真可谓“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

    其次是成本下降的期望变成了失望。新产区的原料、燃料、电力等各方面生产要素不仅成本高于预期,而且难以保障充分供应。在新产区完善配套产业、劳动力素质提高、物流提升等到位之前,这些企业还需忍耐生产成本意料之外的上升。

    其三是就地消化产能的愿望难以实现。由于新产区在短期内就集聚了巨大的产能,而所在的周边市场消费档次与潜力毕竟有限,这将使很多企业“本地生产、本地销售”的愿望有点遥遥无期。

    最后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政企之间在蜜月期过后如何磨合。今年以来严峻的市场形势使很多企业快速扩张的勃勃雄心遭受了重挫,不少外迁企业被迫放慢了对外投资的进度,甚至暂停了扩张的步伐。但迁移地政府对工业园的投资已经势在必行,都满怀希望地等待产业化投资尽快到位,并迅速投产形成gdp的现实增长。建陶企业与迁移地政府在蜜月期后各自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是否都能冷静对待?

    杯水车薪的区域性品牌

    产业格局调整、知名企业外迁,给陶瓷行业带来的一个引人关注的变化就是区域性品牌的崛起。以新中源、新明珠、欧美等为代表,一些规模型企业纷纷藉迁移扩张之势在当地推出自己的区域品牌,期望利用区域品牌在本地的成本、物流和服务优势,在细分市场中赢得高份额。

    然而,由于品牌影响力与物流成本等因素的制约,区域性品牌的有效销售半径通常不会超过500公里,这对聚集了大量巨型生产线的新兴产区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区域性消费市场尽管容量有限,但市场需求却同样是多样化的,抛光砖、瓷片、仿古砖等“一个都不能少”,这也加剧了产品的频繁转换,与大规模生产形成矛盾,并在一定程度上丧失大规模连续式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势。最先投产的几个企业首先感受到了压力,所期望的成本优势并没有如期而至,反而是全国大规模的转运遭遇了产区的物流瓶颈。

    欲说还休的停窑调节

    建陶产销不平衡,连续性生产和淡旺季的不连续销售本是建陶行业天生的矛盾。多年来,建陶企业都是采用“库存调节”的方法缓解产销不平衡的矛盾,在销售淡季多余的生产能力形成产品库存,并用库存弥补在销售旺季时生产能力的不足。当库存压力太大时,各厂家就会进行“降价促销”大比拼。

    本文分页: [ 1 ]  [ 2 ]   [ 3 ]  [ 4 ]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相近最新资讯
行业  市场  企业  创新  思考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返回上一页    回首页    会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