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调整 陶瓷企业面临生死抉择2008/8/12 [访问本页PC版]由通货膨胀带来的银根紧缩则是造成企业现金流短缺的另一重要因素。今年上半年,物价指数一路高攀,整个国民经济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宏观调控频频出招,银行准备金率不断提高,银行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小型民营企业的贷款额度被严格控制,陶瓷企业正从过去”渠道为王“的时代转向”现金为王“的时代。无论你有多大的规模、多快的发展速度,现金流成了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一条高压线,一旦断裂,所有的付出都将倾刻间化为泡影。' 环保整治 政府的大棒愈挥愈高 陶瓷产业的环境污染,正成为政府产业整治的导火索。今年以来,陶瓷产业的环境污染,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政府不断加强对陶瓷企业的环境检查力度,要求企业限期整改并达标。 事实上,在今年初召开的广东省“两会”上,佛山陶瓷产业的污染就引起各界代表的广泛关注,不少代表认为,整个珠三角制造产业基地当中,佛山是污染相对较重的一个区域,而提起佛山的环境污染,其“罪魁祸首”自然就是陶瓷产业,它的污染,不仅影响到整个珠三角,甚至影响到香港的空气质量。而在另一个建陶大区淄博,开春伊始,政府一纸限污令让所有企业关门整治,要求企业必须进行环境整治,并经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点火投产。 陶瓷产业的环境污染及整治,并非今年才提及,但多年来,企业大都是挂在嘴上,喊得多,做得少,真正实现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的企业并不多,再加上佛山、淄博这样的老产区陶瓷企业太过密集,造成了陶瓷产业就是烟尘蔽日、灰尘满天的行业形象。随着政府对环境整治力度的不断加大,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粗放式生产的陶瓷企业,首先受到了政府部门的警告,并被列入限期整改、甚至搬迁、关门的行列。 环保整治,如一双强有力的手,在2008年的路口扼住了连续多年快速发展的企业的咽喉,并成为政府产业整治的“尚方宝剑”,诸多企业因为环保不达标而上了政府限期整改的名单,仅佛山产区,就有数百家小规模的陶瓷企业因环境污染而不得不面临搬迁、关门的命运。虽然陶瓷企业对此颇有微词,并抱怨政府“一刀切”的方式不尽情理,但企业并未能因此而扭转在本土生存的命运。随后,政府一次性出台了《佛山市陶瓷产业结构调整评价指导方案》、《佛山市陶瓷产业扶优扶强若干政策措施》和《佛山市陶瓷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三大政策性文件,并制定了“佛山陶瓷企业的十大评价标准”,但企业能够达标并留下的并不多见。在愈挥愈高的环保大棒下,诸多企业不得不关门停产。 |
![]() |
相近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