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利时代下的色釉料企业发展困境
2008/9/10 [访问本页PC版] 我国色釉料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不强,这在微利时代下表现得更为充分。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我国色釉料产品相对而言价格较低,但仍不能凭借价格优势占领更多的海外市场,反而被海外的竞争者侵袭本土?一些优质的陶瓷企业愿意以更高的价格选购西班牙、意大利的色釉料,这是因为产品竞争力的不足。色釉料产品是整个陶瓷生产过程的源头,如果源头的水不清澈,将会影响到整个中游以及下游,因此,我们在选择源头的时候需要相当谨慎。蒙娜丽莎集团生产副总经理谢志军认为,产品的稳定和工艺设计至关重要。本土企业的色釉料产品不能说不好,有很多企业产品的质量可以跟国外的媲美,但关键是稳定性不够,对于陶企而言,原材料的不稳定将导致陶瓷成品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口碑和品牌。“西班牙的色釉料有严格的质量体系,经过体系把关的产品稳定性较强,不用担心原料方面导致的问题。”谢总分析道。无独有偶,鹰牌研发中心的研发总监林伟也认为,我国迫切需要建立色釉料产品质量鉴定体系和标准。“有些企业拿出来的样品质量很好,但到了大量要货的时候,却发现每一批色釉料产品的质量不一,有可能上一批做得很好,但下一批却差劲了很多。”
此外,产品工艺研发和设计方面也非常重要。不少产品的图案开发设计与色料捆绑,陶瓷企业如果想拥有那样的产品,就必须向其公司购买相关色釉料。西班牙的产品设计精美,且维权意识比较强。相比起其时尚前沿的设计,我国色釉料的开发设计却显得黯然失色。设计研发能力的薄弱也使得我国色釉料产品竞争性不强,在激烈的竞争中步履维艰。
成本急剧上涨
微利时代的利润之路无外乎两条,一是企业内部最大限度地进行成本消减,二是企业和行业从战略层面来考虑成本消减、附加值提高和资源掌控,将成本控制和提升企业、行业竞争优势联系在一起。如今,色釉料企业的成本急剧上涨,新劳动法的实施提高了生产人员的劳动成本,油价的高企增加了运输成本,以及原材料价格的飙升等增加了成本,使得企业内部的成本不降反升,并且成品价格的上涨抵不上原材料成本的上涨。某色釉料企业在成本上涨了20%的时候,产品价格仅上调了10%,其中的部分需要企业内部消化。同时,在目前我国色釉料行业仍处于低附加值的初级阶段,品牌意识缺失,企业竞争优势不明显。色釉料企业当中有名气的品牌不多,大鸿、康立泰、精博、道氏、禾合、瑭虹等企业虽然在行业里面有一定的影响力,但还没有哪家企业敢称“行业老大”。不少陶瓷企业已经尝到了品牌的甜头,但色釉料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如何能通过品牌策略高附加值来改变低成本策略,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本文分页: [ 1 ] [ 2 ]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