ê×ò3
会员
APP
资讯
供求

2008年陶瓷行业陶瓷深度分析

  2009/2/3  [访问本页PC版]

    自08年以来,建陶企业的采购成本平均涨幅超过三成。虽然企业都想提价,但能不能提起来却是个问题,毕竟得让消费者接受。目前陶瓷市场还是供大于求,5月有部分知名陶瓷企业进行了小幅提价,但销售业绩却有下滑态势。另外,一些怕丢失市场份额的陶瓷企业,至今并未贸然提价。

    由于生产成本压力很大,福建、云南等地的陶瓷生产出现了停产现象。

    (三)观点

    从2004年起,就陆续有佛山陶瓷企业向外迁移,到2007年,这一趋势达到了顶峰。陶企外迁的目的不外乎是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然而进入2008年,当外迁企业大量投产时,新的情况让陶企措手不及,一是成本得不到有效控制,二是国家政策的调整,让企业的竞争压力增大。比如增加环保投入、减少污染排放、使用清洁能源,这些都间接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除此之外,一个最为严重的情况又摆在这些企业的面前——电荒。从各大产区传来的消息均不容乐观。由于发电量尚不能跟上用电量的发展速度,而去年底一场百年难遇的雪灾,更让发电厂损失惨重,直接导致08年的发电量锐减。原本可以向外输出电力的省份,在保证本省用电的同时,严格控制外输电力。这一严峻形势,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少则三两个月,多则半年一年。没有足够的电量,拉闸限电就成为必然。

    企业利用柴油机发电,每度电将增加1.2元左右,这对建陶这种用电大户来说,可谓成本剧增。

    电荒之外,一个近年屡被提起的话题:职工保障,社保。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企业生产成本,也是越来越不可规避的。

    从上述现象看来,2008年建陶的走向显得有些扑朔迷离。走出去的企业,需要面临电荒、成本上升的压力还要面对政策的压力。在双重重压,成本已经无法有效地降下来的情况下,企业唯有提升品质,攫取更高端的市场份额,获得更高的利润空间。但是,并非每家企业都有足够的信心进军中高端市场,许多品牌设立之初定位较低的企业,利润空间将进一步稀薄。一些中高端品牌,可以利用成本上升作为借口,适当提升价格将是必然之路。

    如此一来,建陶企业的强弱势将进一步显著化。制造低端产品的企业,将会不断变得孱弱,甚至消失。而一些强势企业,将依据强大的实力,通过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大售后服务,在这轮竞争压力变得更为强大。当强大后的企业,将依据规模化的优势,扩大市场份额,同时稳定市场价格。2008年的建陶行业,会出现一两次集体性的提价,而一些低利润的产品将逐渐退出市场。经过这轮竞争后,产品的价格将趋向稳定,并有可能小幅回落,消费者则能以合理的价格,获得更为优质,更有附加值的产品。所以说,竞争的加剧,对行业的进步效果是明显的,对消费者的益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End -- 佛/山/陶/瓷/网/www.FsTaoCi.com

    本文分页: [ 1 ]  [ 2 ]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相近最新资讯
行业  市场  企业  创新  思考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返回上一页    回首页    会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