ê×ò3
会员
APP
资讯
供求

国家积极推进碳排放权交易

  2012/11/27  [访问本页PC版]

    同时,遍地开花的碳交易所运营现状也颇令人担忧,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能源和气候项目常驻学者王韬也表示,国内目前尽管建立了100多家碳交易所,但真正的碳交易则鲜见踪影。三大交易所成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碳排放交易。碳交易市场诱人“钱景”,或是各地争抢碳交易头把交椅的首要目的。

    不过,多位国内碳交易所负责人表示,对市场清冷并赞同。“目前市场上的碳排放交易分为两种,一种是配额碳交易,另一种是自愿碳交易,前者指企业持有国家颁发的排放指标标准进行交易,我国在这方面还欠缺标准,并未实行;后者则已经有不少成功先例。”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人士说。

    碳交易面临标准化挑战

    “构建碳交易市场,首先要开展碳盘查,以确定相关行业和地区的碳排放总量,并根据以往排放情况分解到企业。”重庆市环境保护局总量处人士介绍,通过碳盘查确定“标准化”,是开展碳交易的重中之重。

    易鹏也表示,企业数据收集将是一大难点。“分解到企业的减排指标,要建立在对行业排放现状、技术进步前景的基础上,必须考虑业内多数企业的承受力,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若根据行业的标准化,势必会对那些暂时难以完成减排目标的企业形成巨大压力。”

    “除了标准化难以确定以外,碳排放交易如何定价也是一大难题。”王韬表示,真正困扰碳市场的,其实在于如何创造合适的碳排放稀缺度。

    据了解,2007年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之所以出现价格雪崩,就在于发放的碳排放许可超出了实际需求,导致排放许可的稀缺度几乎为零,市场运营机制被打破。

    在王韬看来,碳排放权交易也是国家调整产业结构、控制能源消耗的一个工具,目前的试点工作主要在于为全国推广累计经验。“标准化、交易定价、碳排放稀缺度在此背景下尚需要更多的检验”。

    节能减排将偏重惩罚高碳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行业发展饱受“内忧外患”,欧美多国对我国对新能源行业的补贴颇有微辞。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对低碳能源的补贴政策可能有所调整,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巡视员孙桢日前表示,未来节能减排的工作重点将“不在于怎样鼓励低碳,而在于惩罚高碳。”

    “目前由于对新能源企业的补贴屡屡导致贸易纠纷,也造成了财政上的难以为继。而对低碳能源的补贴,往往却间接补贴到高碳产业上。”孙桢在2012第五届(中国)世界环保大会上表示,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内,节能减排的工作重点将“不在于怎样鼓励低碳,而在于惩罚高碳。”

    孙桢说,新能源法实施以来,资源能源产品的价格改革非常成功,目前污水处理费用已经并入水价、脱硫成本进入电价,价格部门并非唯“降”是从。“对新能源产业的补贴可以搞,但稳定性比较差,一个行业的发展,以适应长期的政策最好。而收税就是相对长期的政策,对能源生产结构、企业的结构调整具有长期的意义。”

    孙桢同时表示,目前,欧盟宣布暂时终止单边征收碳税,但这并不能说征收碳税的这个“工具”本身有问题,错是错在“单边征收”上。世界各国仍然非常希望欧盟通过协商来解决问题。

    本文分页: [ 1 ]  [ 2 ]   [ 3 ]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相近最新资讯
行业  市场  企业  创新  思考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返回上一页    回首页    会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