ê×ò3
会员
APP
资讯
供求

粤企代工遭困境:20%企业订单被拒

南方都市报  2013/11/4  [访问本页PC版]

    不少参加广交会的制造业企业家告诉南都记者,代工是种很好的模式,企业无需承担渠道和品牌的风险,仅通过生产环节也能在这个行业很好地生存。只不过,跟制造业相比,代工更像是服务业。

    “由于缺少创新和品牌,代工企业很难享受到创新和品牌产生的溢价,利润自然也会非常薄弱。同时,如果遇到产品销售不畅,市场需求减少的情况,订单也会大幅下滑。”德泓光电中国区营销中心总经理钱浩表示。

    东莞某手袋厂行政总监张先生告诉南都记者,做奢侈品代工的毛利不会超过10个点,代工企业维持运作下去主要靠走量。有时成本控制不好,一个包经常只赚5元人民币,也就是两瓶矿泉水的钱,利润薄得就像一张纸。

    “近几年生意更难做,不仅利润微薄,世界经济的持续震荡使企业受到严重冲击。近两三年,美国市场一直不景气,美国消费者都降低了消费档次,影响了销量。再加上国内招工难,人手少,因人手不足又常出现交货期晚,只能空运,成本又提高了。”张如是表示。

    在广州市番禺区一家手袋厂的总经理石达贵(化名)看来,能够保持10%的毛利已是企业控制成本、管理到位的最好结果,如果稍有不慎,比如汇率或者人工不配合,10%的毛利肯定是保不住的。

    成本增加利润却薄如纸,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以及印度、越南等国家的竞争,种种因素都将有可能为本来发展就具有不平衡性的中小企业带来新一轮的“洗牌”,直接构成对中小企业的震荡乃至整合。

    不容忽视的是,任何行业的发展都是经历优胜劣汰的洗牌过程。从目前代工企业的规模以及随着整体经济水平提升而必然发展的行业未来看,代工企业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所需做的更多应该是坚持并发展自己的最大优势,如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管理规范等。

    转战品牌化

    目前,珠三角代工企业正处于拐点。苹果抛开富士康,将旗下部分手机、平板电脑的订单交与同为台湾代工企业的和硕联合科技,对于富士康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同时此事也给国内诸多单纯做代工的企业敲响了警钟。

    在代工行业内流传着这样的说法,95%左右的代工企业多是年销售额在5000万以下的中小企业,过亿的代工企业屈指可数,不管此种说法有无水分,或多或少都能说明该领域有限的实力决定了绝大部分企业处于粗放式的发展阶段。

    广州栋方日化有限公司ceo唐新明道出了他眼中代工企业存在的最大问题———对于技术的漠视:“国内代工企业的发展水准还是很低的,最大的问题在于技术,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真正出类拔萃的技术人员不多,二是企业老板不注重技术研发,而做技术研发需要时间积累和投入。”

    “中国的企业一定要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建设,这才是企业长久的生命力所在。”中国ceo联盟秘书长张良告诉南都记者,“我们的企业一定要脱离帮别人生产的模式,不然是没有生存基础的。要和国外优势行业进行合作,将值得借鉴学习的技术、管理体系、方式引进来,先学习,后超越。”

    本文分页: [ 1 ]  [ 2 ]   [ 3 ]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相近最新资讯
行业  市场  企业  创新  思考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返回上一页    回首页    会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