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师光环背后的景德镇陶瓷艺术:走下神坛中国文化报 2013/9/23 [访问本页PC版]打破收藏惯性思维 鉴于当下陶瓷艺术市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宋宁颉表示,这次活动举办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打破当代陶瓷艺术收藏的既有标准和惯性思维。在市场上,应该有多种渠道和多种审美的标准。“大师称号不应该成为收藏当代陶瓷艺术的唯一标准,好作品应该是学术、市场和收藏家推荐的。我们希望陶瓷艺术创作能够多元化,有更多声音,用更为客观的标准衡量当代陶瓷艺术,发掘真正好的作品。” 而且,除了大师之外,很多艺术家在从事不同的创作,也需要一个新的平台和载体,让他们走向前台。在活动过程中,举办方也发现,在当下,景德镇陶瓷艺术创造者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既包括土生土长,从学徒成长起来的工艺师,也有来自大学院校,具有当代艺术观念的教师和学生,还有来自世界各地,从事其他门类的艺术家。“景德镇陶瓷艺术从业人员数以十万计,艺术家以万计,人才构成空前繁荣,我们也再次看到‘匠从八方来,器从天下走’的盛世环境”。宋宁颉说。不过,外界对景德镇陶瓷的印象和认识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基础上,景德镇今天的创作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只是缺少客观反应的平台和机会。 “陶瓷艺术100”评选活动正是为了展现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崭新风貌。宋宁颉表示:“这次评选从一开始就无关荣誉,无关大师称号,无关身份和资历,只看作品。跳出‘大师’的权威和评判规则,开辟另一套评判的标准,把评判标准交给市场。” 本次评审会主持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秘书长王永庆表示:“此次活动对中国陶瓷行业推陈出新、迸发生命力将产生极大的促动作用。” 让收藏回归价值本位 “在当下,经济在转型,艺术也同样在找寻新的亮点,新的方向,需要时间的沉淀。在今天,我们鼓励不同风格作品的呈现,我们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倡导一种风气,希望更多的年轻艺术家走出来。我们也引导消费者和收藏者,收藏不同风格的,不仅是大师作品,还有中青年艺术家的,不仅是传统风格作品,还有创新型的,多元化的选择,丰富自己的收藏知识和视野。”宋宁颉说。 当代陶艺家朱乐耕的作品在此次评选中得到很高的关注,评审委员一致认为,其工艺仍旧属于传统的,但又具有时尚观念,没有脱离传统审美的概念,表现方式与之前已经不同了,更强调作品的艺术性。“陶瓷艺术应该更有内涵、更有深度,才有价值”, 北京市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唐克美表示,景德镇在将来要重新找回世界的认可,就应该得到更加多元的发展。 |
![]() |
相近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