ê×ò3
会员
APP
资讯
供求

是什么推动了陶瓷原料技术革新的应用?

创新陶业  2015/1/25  [访问本页PC版]

    【 www.FsTaoci.Com 】笔者不久前写过一篇关于原料技术革新的文章,叫《浅谈陶瓷原料加工技术的“四大三小”变化》,当时只是把一些具体的技术内容讲了一下,这次再次撰文则主要分析原料技术变革的背景和意义。

    中国陶瓷在3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很多技术变革,往往现在我们走的道路有可能就是西方陶瓷强国已经走过的路。记得尹虹博士在大概20来年前就曾经说过,(同时张柏清教授也有过类似观点)并写过一篇文章《原料的技术改革在干法造粒与连续球磨》。

    那么,在20多年前就有的技术为何一直推广不开,而现在却能呢?

    这需要分析中国陶瓷走过的道路。发展初期的中国陶瓷正像幼儿学步,走路摇摇晃晃,只能扶墙走,因为此前中国陶瓷原料的特点是非标准化,原料变化非常频繁。因此,工厂必须严格按当日测定的原料水分再在当天下一个配方单,然后铲车司机“战战兢兢地”把各种配料加到球磨机里,这样才能保证配方的准确性,并最终保证后续工艺的稳定。而一旦原料有所变化,包括下雨天或干旱天导致原料水分变化时,若仍按同一配方去配料,往往后续工序会面目全非,烧出来的陶瓷产品的优等品率波动极大。因此,在20多年前大家看好的连续球磨机———当时轻工部在湛江一陶瓷厂据说花了上千万引进的设备也被弃之不用,最后变成了废铁。

    又比如干法造粒,当时曾有个德国公司叫爱立许(音)的在大力推行。干法造粒的优点在于不用水分溶化泥浆,然后又从喷雾干燥塔里去除水分,原料工序占整厂的能耗达到40%左右。如不用水分去湿球磨浆来粉碎原料,那就省了利用燃料把这约为33%左右的水分高温蒸发掉的工序,无需耗费大量能源。这等好技术,为何也推广不开来?这也在于当时,一是原料的变化多端,二是当时的陶瓷人对工艺变化缺乏应对,往往稍一变化就找不到原因,手忙脚乱。干法造粒对原料的标准化有一定的要求,更对过程控制的要求比较严格,在整个原料造粒过程中,各种原料球磨细度要恒定,皮带秤配料的波动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干法造粒中喷雾进去的水分也要控制到均等一致,不能忽大忽小,另外,对于粉料成腐也需要进行一定的控制……凡此种种,干法造粒工艺就像一个熟练的魔术师躺在钢丝绳上也可以睡觉而根本不担心掉下来,而当时我们还在起步阶段的“陶瓷婴儿”即使走在平坦的大路上也会摔倒。

    中国陶瓷经过30年的发展,陶瓷人在生产过程中对陶瓷工艺和技术的解读已经了然于胸,因此对先进技术的把控也近乎炉火纯青。例如他们在使用连续球磨时,往往会设置2~4组的间歇磨把不标准的原料经过短暂时间的球磨化浆、大浆池均化而达到标准化,然后通过混浆、配浆池进入连续球磨从而达到和欧洲标准化原料走在“同一起跑线”的水平。

    本文分页: [ 1 ]   [ 2 ]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相近最新资讯
行业  市场  企业  创新  思考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返回上一页    回首页    会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