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企或应自行制釉降低生产成本应对市场危机陶卫网 2015/8/28 [访问本页PC版]【 www.FsTaoci.Com 】“陶瓷行业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这是很多业内人士较认同的一句话。暂且不论行业形势到底有多严峻有多危险,行业紧迫感在广东、江西、山东各大产区蔓延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如此行业形势面前,到底哪些产区的陶瓷企业最有生命力,能笑到最后呢? 您一定会说,当然是大部分广东佛山、肇庆、清远产区的陶瓷企业更有竞争力一点。然而,广东陶瓷企业纵然看起来实力派一点,可“生产成本、品牌建设成本大高于其他陶瓷产区的企业”这毕竟是硬伤所在。 说到生产成本优势,必须提到原材料,这方面广东陶瓷企业就没法儿比了。人力成本不用说,广东产区普遍要高于其他产区。最根源的原材料方面,撇开原料就地取材的最优半径不说,诸如很多产区的一些陶瓷企业,要么入股要么全资经营着一些陶瓷原料矿山,即使没有直接在台面上堆着几座矿山,也能通过一些村霸、乡痞及唇亡齿寒的特别供应商等特殊渠道获得便宜的货源(要知道当地老百姓一般都不清楚这些“泥巴”的份量),相对来说江西、夹江到等外产区的陶瓷企业对陶瓷原料价格有着一定话语权。广东陶瓷企业在原材料方面就被动一些,譬如曾炙手可得的广东黑泥如今几乎“阵亡”,石英砂、瓷土等泥砂越来越依赖外地输入。燃料方面,尽管环保风暴在各大产区肆虐,可毕竟偏远地带的一些陶瓷产区企业相对有一些应对空间,燃源选择燃煤还是燃气,短期内总不免有一些小缝可钻,而这也是生产成本的空间所在。 在原料方面,外产区的陶瓷企业貌似稍显没那么被动,在生产环节方面呢?其同样具有相当的成本优势。 当下,行业呈现这样一种现象,即大部分广东陶瓷企业在瓷砖生产过程中,釉料大部分由釉料公司供应,而江西等产区,则多为企业“自给自足”。早在2012年全抛釉风暴刮到江西等产区的时候,大批釉料公司进驻产区,设立办事处。经过一两年的“拜师学艺”,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些产区有些陶瓷企业或自己研发、或在与釉料公司合作过程中“自成一派”,渐渐自己“开灶制釉”。特别是随着行业寒冬的来临,这些产区更多的陶瓷企业避开釉料公司,开始实现釉料的“自给自足”。“现在高安产区很多陶瓷企业自己做釉了,我们越来越难了。”近期,笔者与高安某釉料公司老板聊天时,听到他这样的感叹。这种现象似乎极易理解,譬如高安产区的陶瓷企业,在品牌价值远远落后于佛山陶瓷的背景下,又遇行业大寒冬,如果不从生产成本上下功夫,则更难营生。 釉料的“自给”与“他给”,到底能节约多少成本呢?大有可为!由于瓷砖釉层是瓷砖的“脸面”,是瓷砖产品品质的最重要载体,所以釉料的原料纯度较坯体原料的纯度要求高很多,成本自然就高很多。因此,釉料成本在瓷砖生产成本中占有极大的成本比例。下面从当前市场上成釉单价来说事。 |
![]() |
相近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