ê×ò3
会员
APP
资讯
供求

晋江陶瓷产区“磁灶镇”的陶瓷故事

  2017/9/28  [访问本页PC版]

    【 www.FsTaoci.Com 】日前,“菲律宾发现的宋元福建陶瓷展”在马尼拉阿亚拉博物馆开幕,该展览展出了在菲律宾出土和发现的福建宋元时期陶瓷近200件,其中,来自磁灶窑的古代陶瓷占40%。

    该展览的举办,不仅实证了中菲两国之间、两国人民之间近千年的友好交往,尤其是福建与菲律宾密切的民间商贸和人员往来。展览中展出的大量磁灶古陶瓷,更印证了磁灶古陶瓷外销的辉煌历史。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所做的大量考古调查和研究探索显示,磁灶保存有历代窑址二三十处,其产品在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泰国、柬埔寨、斯里兰卡、埃及、肯尼亚等东亚、东南亚、南亚及非洲国家都有出土,常见藏于这些国家的一些博物馆、美术馆,且与清乾隆年间编撰的《晋江县志》中有关瓷器“出磁灶乡,取地土开窑,烧大小钵子、缸、瓮之属,甚饶足,并过洋”的记载相符,有力地证明了磁灶窑是一处非常重要的外销陶瓷产地。

    本期《新磁灶》,让我们听一听有关磁灶陶瓷的那些事儿,一起探寻磁灶陶瓷史迹故事。

    【源远流长】考古佐证磁灶陶瓷传承千年

    2002年5月的一天,由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晋江市博物馆联合组成的考古工作队开始对磁灶窑系的金交椅山窑址进行勘探与发掘。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惊喜地发现一处残长61.4米、宽1.55~2.1米的龙窑遗址,可辨认的有窑口、火膛、窑壁、窑门、窑床和窑尾等结构,估算起来一窑大约可烧制数以万件的瓷器。

    随着勘探与发掘的持续深入,在金交椅山窑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的山坡上,考古人员先后发现了4条长度不一的斜坡龙窑遗址、一处作坊遗址及多处文化堆积,都具有较高的可视性。出土的瓷器有执壶、军持、罐、瓶、盏、水注、碟等多种。釉色有青釉、黑釉,以青釉居多,与海外各国发现的相比较,证明了金交椅山窑址即是当年大批量生产外销陶瓷的场所。其生产年代,与泉州“刺桐港”最繁盛的宋元时期一致,从而生动地再现了中世纪泉州以海外贸易为中心的独特经济形态。

    晋江市文保中心主任、博物馆馆长吴金鹏介绍,磁灶烧制陶瓷的历史可追溯至1500多年前,纵观考古资料发现,磁灶窑历史发展脉络基本清晰,历历可辨。

    1956年冬,故宫博物院陈万里、冯先铭和李辉炳等古陶瓷学家首次对磁灶窑进行了考古调查。根据采集到的器物特征,判断它是一处宋至明以“青釉为主、黑釉为辅”,清至今延续不断,历史悠久的窑口。

    此后,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晋江县文化馆又曾多次对磁灶窑进行考古调查。1976年3月查出古窑址19处。1978年,首次发现了南朝晚期窑址——溪口山窑址。

    1979年9月,晋江县文管会又对磁灶窑进行复查,确认南朝窑址1处,唐、五代窑址5处,宋元窑址13处,清代窑址7处,共计26处。

    1995年10月,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部对位于岭畔村的宋元土尾庵窑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了窑具及大量的陶瓷器标本等。

    在众多发现的窑址中,以金交椅山窑址、土尾庵窑址、蜘蛛山窑址、童子山窑址出土产品最具特色。2006年,该4处窑址并称“磁灶窑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月,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被列入“古泉州(刺桐)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16个遗产点之一,作为外销瓷生产基地是其中的唯一代表。

    “考古资料表明,磁灶窑始烧年代可早到南朝晚期,历经隋、唐、五代的发展,渐成规模。”吴金鹏说,这一时期属磁灶窑初创发展阶段,反映在窑场生产上呈规模较小,产品也较简单粗糙。宋元之际,磁灶窑的陶瓷生产日趋成熟。在此期间,无论是生产规模、工艺技术,还是品种数量等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进入空前的繁盛期。遗憾的是,随着明清闭关锁国政策,泉州港对外贸易的重要地位被取代。与泉州海外贸易关系密切的磁灶制陶业也开始逐渐衰落。

    直到1978年,磁灶陶瓷又迎来了再创辉煌的第二个春天。一时间,沉睡多年的窑炉纷纷“苏醒”,磁灶再次燃起熊熊窑火,并迅速成为中国建陶产业主要聚集基地。

    兴于南朝,发展于隋唐、五代,盛于宋元,衰于明清,再盛于改革开放,一部磁灶陶瓷的千年发展史清晰可见。

    【享誉海外】踏上海丝之路走向世界

    2007年3月10日至5月12日,中国20多名水下考古人员在西沙群岛海域奋战近两个月,沉睡海底800多年的“华光礁ⅰ号”宋代沉船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

    本文分页: [ 1 ]   [ 2 ]  [ 3 ]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相近最新资讯
行业  市场  企业  创新  思考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返回上一页    回首页    会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