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两代几种彩釉的发展和特点2008/6/7 [访问本页PC版]四、瓷器装饰上的红釉 宋代以前,瓷器装饰艺术上所涂的釉色除黄、绿、白等外,其他的大都是青釉瓷。红色釉是宋代开始的,从宋中期以后,河南禹县烧造一种名叫“钧窑”的青釉瓷器,它开始烧的仅为青或月白的乳浊色釉,后来由于在青釉中含有一些氧化铜或纯铜的成份,故在烧成这一含铜部分的青釉器上,呈现出美丽的紫外线色斑纹。与此同时在南方景德镇烧造的“影青”器上除了氧化铜点缀有褐色斑点外,也有的在釉中出现了红色的窑变。这些偶尔窑变的技术,一经由瓷业工人所掌握就为红色釉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自此以后,逐渐发展成为红色釉和红色花卉,元代的釉里红,明代的祭红,清代的郎红、豇豆红和均红等均是以此为规范的。 釉里红是氧化铜为着色剂的色料。画绘在胎上,再上白釉后入窑一次烧成的。因釉里红在白釉下面,所以亦成釉下彩绘之一。釉里红至元代时,已完全烧造成功,但在火候上还不能完全掌握,故有的色调不能达到鲜艳夺目的境地。 明代宣德时期的釉里红器在釉彩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红色的彩釉浓厚,制品上有绘三鱼的把杯和龙纹大盖碗等。 清代康熙、雍正两时期为釉里红的鼎盛时期。康雍官窑釉里红色彩鲜艳,白釉细腻,莹润微青,胎质坚、细、份量重。有绘番莲的苹果尊等,皮球花卉瓶、双龙或双凤的摇铃尊和团凤碗。此外釉里红花卉上还有其他彩绘的。如在石榴尊等上,除绘釉里红花朵外,还佐以嫩绿色的花叶和黑色的梗,更增其绮丽。通俗上称“红花绿叶”的均为康熙官窑的上品。民窑中的釉里红器,有仿青铜器纹饰图案的,亦为佳作。此外釉里红器还有以点花兰开框的,这也是康熙朝特有的产品。 雍正时釉里红的器型和花卉图案大多以宣德为蓝本,白釉较薄,微泛青色,且带有粉质。 乾隆初期,仍有继承雍正时的产品,以后就逐渐衰退,釉里红釉较薄,与康熙、雍正时期相差甚远。 在釉里红花卉的瓷器中,还有一种与青花并用在一器上的产品,俗称为“青花釉里红”。它是从元代开始烧造的,至明成化期,已经烧得很好。以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都相继有烧造。 祭红始自明宣德时期。因其色酷似雨后的霁色故又称“霁红”。祭红的红色堆积在一器上集中的显示出来,通俗上又称“积红”。由于祭红釉带粉很重,类似酒后醉色,故又有人称“醉红”。 明宣德的紫红器,系采用南洋较薄的宝石釉、釉里鲜艳,胆厚透明。器底和器里头多为白釉,浑厚滋润的米汤釉。在造型上以僧帽壶、把杯等颇为突出。这时的款识有两种:一为刻款(暗刻)另一种是青花楷书款。 本文分页: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 |
相近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