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两代几种彩釉的发展和特点2008/6/7 [访问本页PC版]近代仿制胭脂水的颇多,但施彩厚,粗暗。色调有的过深近于浅紫。 盖血红康熙时期始。它是以在白釉上施红色的图案为主。偶尔也有在盖血的地子留出白釉作为图案的制品。盖血红因在白釉上施彩,所绘的画面生动,笔法刚劲,有的还加有金色。 雍正盖血红继承了康熙的传统。并有与墨彩、青花拼凑而成的图案。器型大多为仿西洋的器型,图案俗称为仿洋彩。 乾隆时期盖血红色较暗、略糙,花纹上大多只用来勾描轮廓线条,或是与墨彩拼凑一起的。近代的盖血红彩,色暗无光泽,用手抚之,有粗糙感,与真品相差甚远。 六、明清二代的黄釉瓷器 陶器上施黄釉,在我国的汉代、唐代和北京的辽都郡有烧造,釉质不很纯净。釉的性质大多是经低温烧成的铅釉。在瓷器上施黄釉,在明代已烧造的很完美,以后更逐步地发展。黄釉釉色的种类也随之增多,有娇黄、鹅黄、麦芽黄、蜜腊黄、鸡油黄、蛋黄、粉黄等不同色泽。 黄釉瓷器的烧造是在长石釉中加1%~5%的着色剂、三氧化二铁、氧化锑、氧化锡作釉入窑烧成的。根据着色剂成份的多少的不同和烧造时温度的高低,使黄釉产生深浅、浓淡不同的颜色。 明代黄釉瓷器已有很好的烧造,时间是集中在明代中期和晚期阶段,以弘治、正德、嘉靖三代较多。烧造的釉色以娇黄为明代杰出的作品。 弘治娇黄器的胎质洁白、坚致。顺壁大多较薄,釉色娇艳、细腻滋润。器底施白釉或米色釉两种,白釉的釉色滋润肥厚,且带微绿色。官窑所制的款识都为青花六字二排双圈楷书款。器型中较普遍的是直口盘,盘的曲度不大。以官窑所制居多。 正德、嘉靖时期的黄釉有鹅黄、麦芽黄。除了单色的黄釉素器外,并有以鹅黄为地子,在胎上加刻云凤、云鹤并加施绿彩的把杯、方碗等。鹅黄地上加绘樊红彩绘的,如鹅黄釉地施樊红彩留出黄地作图案的云龙坛等。还有在青花器上施加鹅黄釉的,如绘“三多”的盘等。这种青花上所施加的黄釉大多带褐色,较深的鹅黄釉不如娇黄匀润。此类产品大多为官窑所制。正德官窑的款识大多为青花六字二排双圈楷书款。但也有在把杯的把内壁对角而写成有青花楷书“正德年制”款的。嘉靖有青花六字二排楷书款和有双圈或方框的。正德、嘉靖等时期的黄地绿花产品中,除了有以上款识外,还有刻款形式的。 明代的黄釉大多肥厚、滋润,大开片。但嘉靖以后的黄釉,偶尔也有开片的。黄釉器的胎质、造型等亦和其他明瓷相同。因胎质内含有铁的成份,经烧氧化后,多在器足无釉的边沿处呈现米黄色。 本文分页: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 |
相近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