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两代几种彩釉的发展和特点2008/6/7 [访问本页PC版]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期的祭红器已普遍流行,各有千秋。康熙祭红与白釉均厚实,胎质坚细且厚重。雍正的红釉中含粉量最重,白釉微青。乾隆时虽红釉中也含粉,但白釉较白而薄。器型式样,康熙时有梅瓶、胆瓶、蒜头瓶等。雍正、乾隆时除了沿袭康熙器型外,并且有玉壶尊、天球瓶、带托的花盘等器型。雍正的民窑中,又可分为有釉底和糙底两种。此外较多的还有盘碗、文具和供祭器等。在各个时期官窑器产品的款识多有青花六字二排的楷书款,青花六字、四字篆书、图书款。雍正时期也有篆字款(四方框的)出现。在康熙、雍正时期的民窑中,有仿宣德年款的,都是以青花六字楷书款写的。其中以康熙所仿的为多。在雍正或乾隆的祭红器中,还有加粉彩或描金花卉的。虽然有的是因为窑疵而加彩,但流传很为稀少。在明代的祭红中,也有类似的加彩情况,同样也流传很少。 近代所仿制的祭红器,祭红釉和白釉均稀薄,并且在釉中还会出现许多细小的点儿,这是我们在鉴别上需要加以注意的。 郎红是康熙时期景德镇瓷业工业在继承明代宣德祭红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精品。它是一种光亮透明的鲜红色釉器,郎红釉中含有宝石质的金属成份。称为玉石红、宝石红。经窑烧后釉色鲜紫色,酷似牛血,所以法国人称它为“牛血红”。因郎红是康熙时江西御窑厂督办郎廷极督烧的,故称郎红。 郎红的釉色鲜艳,釉质肥润多层,透明,开片纹。并且釉一直挂到底足处,无垂流现象。郎红釉器的透明度可分为强、弱二种。一是色鲜凝,透明度强的釉。这类釉的釉面上,有时会出现白色的斑点。在底足露胎处出可观察到这种透明度强的郎红釉器,胎色洁白、坚致。二是釉浑浊,透明度较弱的釉。这种釉的郎红器皿,在底部露胎处呈米黄色或果绿色,俗称米汤底或苹果绿底。这种苹果绿色和米黄色的釉开小纹片。郎红器皿碗洗较多,瓶、炉等品少。以色佳的小件者居上。 除“红郎窑”之外,还有绿郎窑。绿郎窑釉色深绿,满身细碎开片纹。红郎窑和绿郎窑二者以红郎窑为主。 郎窑器皿近代有很多仿制品。近代的郎红釉不鲜艳、不凝。因为这些缘故,近代仿制的郎红器釉面往往有小垂现象。在器皿的口部、肩部的釉就显得更薄了,以致变成白色。仿品的开片纹浮于表面,较生硬,釉面上有白皱纹或凹凸桔皮状。 豇豆红为清代康熙官窑所产,它是沿袭釉里红的制作方法烧造而成的,所以说豇豆红是釉里红的进一步发展。豇豆红因其色调似豇豆,故得名。又因其色调似雨后霁色和酒后醉色,所以又被称为“美人霁”或“美人醉”。豇豆红釉色细腻、润莹、肥厚、透明,含粉质较重,釉质深浅俱有。豇豆红的釉中含有金属成份,所以有的器皿在窑烧过程中发生变化,红色釉中涌现出来的绿色斑点或紫色的片云,比苹果色彩更为妍艳。此类色艳、粉重、并带有绿斑的器皿为豇豆红中的上品。 本文分页: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 |
相近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