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2007年沃尔玛的时代危机2007/11/4 [访问本页PC版]沃尔玛在管理经营模式上的这种变化,对于其自身来说是个利好的开端。而将此统统归结为沃尔玛的症结不仅有失公允,同时恐怕也有自我麻痹、夜郎自大之嫌与险。 政策性壁垒 除了经营模式上的挑战,沃尔玛在中国市场所遇到的另一个瓶颈便是政策。众所周知,零售业的规模化经营大大有利于节省成本,沃尔玛在这方面堪称典范。当前,由于开放政策的约束,导致沃尔玛中国店面分布密度较低,无法发挥其物流方面的规模效应,经营成本居高不下。根据2002年的资料显示,沃尔玛在美国平均每平方公里便有四家分店,是其在中国市场分布密度的70倍! 另外,与在中国市场首开占用供应商货款先例的家乐福所不同的是,沃尔玛即使亏损,拿美国本土市场赚来的钱进行补贴,也要在中国市场烧钱换市场,从而产生规模效益,其野心远大于其他外资零售商。而这种野心更加加剧了中国市场主管部门的警惕性,以及双方的博弈程度。 一方面,资本的逐利性驱使沃尔玛势必要在中国市场大展鸿图,另一方面,政策一旦全面放开,沃尔玛等外资零售业将凭借其雄厚的资本优势、成熟的经营模式长驱直入,迅速垄断国内零售市场,因而对于中国有关部门来说,又势必要将其野心阻拦于萌芽状态,以免将来国内零售市场、消费者和供应商任由外资零售业宰割,乱了市场秩序。沃尔玛在美国本土尚且因为规模过大而遭到抵制,在国外市场的攻城略地理所当然地让人警惕,因而对于沃尔玛等外资零售业,主管部门一直采取有限的开放政策。 同时,沃尔玛更大的规模与扩张野心,对于主管部门来说更是值得警惕,从而成了关注的标杆,批店政策相较之下也更为不顺。 博弈方程式 沃尔玛遇到了天大的挑战,但却并非真的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零渠道”以及所谓的“长尾”趋势并不能替代实体渠道——网络渠道并不能产生营销体验功能,而营销体验作为一种同样呈现出强劲趋势的营销模式,将来会与网络渠道一起分担不同的渠道功能。网络营销的结果一方面是使渠道更加多元化,拓宽了消费者购物渠道另一方面,网络营销所承载的更多的是信息功能,而非实际购买行为。 在美国本土问题上,除了金融业务拓展上有可能导致市场权力的不公平集中以外,其他大多不过是民众意气使然,颠覆商业帝国沃尔玛对于美国来说同样不可想象:2002年销售额即占到美国国民生产总值2%的沃尔玛,目前在美国本土拥有数以百万计的员工,以及成千上万的供应商,一旦沃尔玛大厦将倾,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将在美国引起一场产业链条断裂的地震。因而,沃尔玛存在着一场与美国本土市场、政策的博弈。 |
![]() |
相近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