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腕治污,中小陶企何去何从?2008/1/12 [访问本页PC版]“对于小企业来说,转移并不是最好的出路”一位关停陶企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资金的限制,尽管佛山市政府在引导企业进行产业转移上做出很大的努力,但对于他们来说,转移或重新建立生产线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那么,中小企业转移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事实上,在一些产区里,已经在酝酿一种吸引中小企业的新模式,除了一般的优惠政策外,产区也可能会采用出租生产线的方式,从而使中小陶企降低投资风险,和减少投入资金,吸纳更多的资本进入当地的陶瓷发展中。 这些模式,目前还不能确定是好是坏,是否能促使企业更好地发展,但对这些中小企业来说,毕竟是一条产业转移革新性质的路子。不失为一条新路子。 ▲结语: 在铁腕治污的背后,表面看来是政府的主导力度大,事实上,依然是产业调整的需求,从世界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都经历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时期。对于中国来说,通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变革之后,中国已经开始到了从要数量到要质量的转化过程,优化产业结构成为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小企业必须能够坦然面对新的形势,积极调整心态,参与到优化产业结构中去。这样,才能在历史的规律面前,发展更为从容。 情感,让佛山人处于矛盾交叉点 当佛山陶瓷企业的关闭成为铁定事实,落下眼泪的不止被关闭的陶瓷企业的人。“陶瓷作为佛山的名片是否还能存在”,“陶瓷曾经为佛山的经济发展作出很多贡献,现在突然关掉,有点难以割舍”,甚至,一位沐足服务业的姑娘,听到陶瓷厂将要关闭都面容失色。而搬迁后的陶瓷厂的旧址,锈迹斑斑地在诉说着某种凄凉。 事实上,陶瓷作为佛山的支柱产业已经20多年,虽然陶瓷的发展带来高污染,高能耗,但是陶瓷,对于佛山人来说,它缓解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也促进了佛山的城市化进程。今天,对于佛山人来说,陶瓷依然是难以割舍的一种情感。 住在季华2路的一位先生甚至说,如果陶瓷被赶走了,我们的客人就会减少很多。而另一位说,尽管每天看到佛山的空气污染那么严重,很希望政府治理,但是当听说,这么多企业都将外迁或者关闭的时候,依然是难过的。 对于处在矛盾交叉点的佛山人来说,陶瓷成了心底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记者手记』 在几天的采访中,记者感受最深的是佛山人对佛山经济的一种悲观的情绪,茫然感,和随波逐流,在相当多的企业中存在,即使是强大的企业对于做强做大也感到茫然。怎样才能增强信心,这是政府和企业都要思索的问题。因为,在新产业规划和铁腕整治污染的背后,的确是对十几万佛山陶瓷人都造成了影响,而同时,作为陶瓷人,在历史理性面前,应直面企业的发展,树立做大做强的信心。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陶瓷行业作为一个久远的行业,在中国已经存在了几千年,而佛山也建成了几百年的陶瓷历史,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陶瓷产业通过这次变化之后,会告别中国制造时代,成为一个更为优质的产业。 |
![]() |
相近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