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汇丽建材集团重组变局案例2008/1/5 [访问本页PC版]80%的新高管,这是一个不小的比例。在一个正在重组的企业中,这样的安排对企业的稳定和发展有利吗? 听到这个问题,黄晓峰摊开双手,表现得有些无奈,“我们并不愿意这么做,是迫不得已。汇丽是国有企业,体制上的缺陷造成管理上漏洞很多。比如,重组后,原有一些高管的思想无法适应新的工作氛围。稳定和变革很难两者兼顾,要想发展就得打破原有的平衡,这同时会造成一些不平衡,然后建立新的平衡。永远都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只能有所取舍。聘请新人不是初衷,发展好之后把人请回来才是目的。” 造血:剥离包袱紧缩战线 重组初期,汇丽集团拥有上百家公司,涉足几十个领域,大的公司有上千人,小的公司也有十几个人,由于疏于管理,亏损也就在所难免了。 为了保住优质资产不受侵蚀,三林集团不得不对原有汇丽集团的上百家下属企业进行剥离,通过关停并转,将企业压缩到了30家左右。剥离的原则就是看企业的产品和行业是否有市场发展前景,经营团队是否有能力,如果具备这些条件,集团会向这些企业投入一些运营资金继续发展,否则就关停并转,进行调整。 采访过程中,黄晓峰不止一次地提到美国通用电气(ge)。究其原因,不光是因为ge集团的管理理念让人记忆深刻,更重要的是,ge同三林集团和汇丽集团一样,都是超级多元化的企业。 大家都知道,ge涉足医疗、工业原料、金融等多个完全不同的行业,但其品牌影响力依然强大。在黄晓峰看来,ge之所以成功,因为其要求自己在所涉足的行业里不做第一就做第二,否则就砍掉。 想要跻身行业前列,产品必须要有竞争力。仅仅为多涉足一个领域而盲目投入,黄晓峰认为是不可取的。他举了海尔涉足手机领域的例子,“我尊敬张瑞敏,但海尔只是为了挤进门槛才涉足这个领域,没有考虑是否拥有产品的独特竞争力。” 海尔进入手机领域的时候,国家只颁发了十几家手机生产牌照,海尔就是其中一个。但国产手机制造几乎没有核心技术可言,很多企业都是通过设计公司,设计手机的外形结构和内部系统,然后通过几家零件供应商组装完毕,进行销售。 “仅凭‘海尔’这个品牌的知名度,很难将手机做到行业前列。” 黄晓峰介绍,在汇丽集团中,销售额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将首先被集团选入继续提供支持的企业行列。其中,核心企业控制在4家左右,这几家企业每年的营业额都是上亿元,三到五年之间,这几家企业的营业额有望达到几十亿元。 |
![]() |
相近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