ê×ò3
会员
APP
资讯
供求

珠三角企业:转型不等于转移

南方日报  2008/4/10  [访问本页PC版]

    在广东部分企业关闭搬迁的同时,2007年世界500强企业在我省新设和增资企业179家,其中新设企业54家,合同外资金额21.93亿美元,增长30.69%,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中山、东莞等珠三角城市整体的技术和实力层次也更高。

    记者观察

    积极引导但不能拔苗助长产业升级要保持“平常心”

    最近到珠三角采访,听到不少地市都在讨论产业空心化的话题,这让记者感觉非常有意思。

    记得六七年前,当香港引以为傲的珠宝、钟表等制造环节最后都在成本的倒逼中义无反顾地转入内地时,香港的舆论就在热烈地讨论这个话题,香港社会各界都对产业空心化生出深深的担忧,失业率略一升高市民就恐慌。

    六七年过去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香港更加自信、繁荣,好像也没有人再提产业空心化的话题了。只是有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赴港上市,cepa之后香港的服务业跟内地已经开始了紧密的接触,香港的专业人士现在好像比以前更忙了,因为在大珠、泛珠甚至全球一体化的大格局下,他们跳出香港规划自己的发展,天地更宽了。

    当然,珠三角的情况和香港当年的情况并不完全一样,但是,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当改变即将发生时,惯性的力量总会紧紧地抓住既得的利益不肯放手,因为不肯定自己未来将得到什么。惯性与创新的博弈,总会伴随着阵痛,但也将开创一片新天地。珠三角的加工贸易在30年的高速运转后,也的确到了该静心反思、规划未来的时候了。

    广东的外向型企业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成为珠三角一个鲜明的标志。没有外向型企业,就没有珠三角的今天。

    改革开放以来,外向型企业一直是广东进出口贸易的主力军,其占进出口贸易的总额尽管近年略有下降,但去年仍占63.6%。从最初的“三来一补”企业,到今天珠三角成为世界最重要的鞋革、服装、it产品的制造业基地,外向型企业在进行自身升级转型的同时,也让珠三角在世界的版图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工贸易的产业链这些年来也在不断延伸,2007年广东加工贸易带动的国内配套产业的产值就达4300亿元人民币,同时广东加工贸易的增值率也由1996年的35.6%上升为2007年的56.6%。

    但改变是必然的。总体来说,外向型企业目前的产业整体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相对集中在产业链的加工组装环节,土地、劳动力、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较大。同时,加工制造业的遍地开花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和资源,增加了资源环境的压力,也难以形成产业聚集和集约式发展。而从区域分布看,外向型经济在广东的发展极不平衡,我省加工贸易98%以上集中在占全省土地面积仅1/4的珠三角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长此以往,外向型经济在广东也将步入难以为继的境况。

    本文分页: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相近最新资讯
行业  市场  企业  创新  思考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返回上一页    回首页    会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