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洲首台万吨陶瓷压砖机诞生记南方日报 2016/5/17 [访问本页PC版]“发展中国家建筑陶瓷的需求量增长,推动陶瓷生产本地化,这就是陶瓷装备‘走出去’的机遇。”杨学先说,陶机将来的市场主要在发展中国家。 对话 智能化、节能环保、精密稳定 为压机高端化方向 南方日报:陶瓷装备产业面临低端产能过剩的状况,产品结构需向中高端转型。就压砖机而言,产品高端化主要有哪些方向? 杨学先:比如万吨压机,将吨位不断做大,是满足市场高端需求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市场还有智能化、节能环保、精密度、稳定性方面的需求。 以压机智能化为例,一方面是陶瓷压砖机本身的智能化,比如它的操作更加人性化,甚至运用互联网远程监控或操作。我们正在考虑开发手机app,即使老板在外地出差,也可通过app看到压机运行的状况。对于出口海外的压机,可能上门维修耗时较长,远程诊断、维修也显得很有必要。 另一方面,压砖机只是陶瓷装备中的一类产品,跟其他装备结合起来,实现整个生产线的智能化,也是我们探索的方向。我们既和高校、it公司进行信息化方面的合作,也加强自身的软件开发能力,目前已经取得两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南方日报:意大利企业萨克米、西斯特姆等均推出了适应超大规格陶瓷板材生产的成型装备,恒力泰如何看待它们的技术,有何竞争优势? 杨学先:恒力泰团队保持对意大利同行的关注和研究。事实上,目前全球只有萨克米、西斯特姆和恒力泰三家企业的压砖机产品可以做1200×2400(mm)以上的超大规格陶瓷板。 不过,在攻克超大规格陶瓷板成型装备的过程中,三家企业各自采取不同模式,萨克采取皮带加辊压成型,西斯特姆采取无模具压力成型,恒力泰则沿用传统的模具成型。 对这三种模式的先进性各有说法,我们认为模具成型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精度更好,更适合中国,以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建筑陶瓷的生产模式。 我们会借鉴和学习国外的技术,但不会一味模仿。不否认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主要是我们模仿国外的先进技术,但近十年以来,恒力泰与国外同行,已经到了互相借鉴、互相学习的阶段。 手记 信息时代“工匠精神”的延续与发展 随着“工匠精神”的热议,佛山制造业的工匠们频频见诸媒体。但在一些宣传片中,工匠的形象似乎仍停留在用尺笔专注地绘图、拿起锤子仔细地敲打,然而现实场景中,工匠们的工作场景早已起了变化。 如果拿起摄像机记录一名研发人员的日常工作,或许看到的是他整天盯着电脑,计算着许多参数,移动着鼠标在一堆三维图形中穿梭。 正如笔者采访恒力泰万吨压砖机的研发过程,在计算机上设计方案就花了2年,后续制造、调试只花了一年多。他们的设计早已不再用尺笔绘图,而是运用cae分析设计软件、三维仿真设计软件等先进的信息化手段。 不过,作为一种精神,过去工匠的特质仍由这些研发人员延续下来。这体现在长年累月的经验、知识积累,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与耐得住寂寞的心态。 延续,只是工匠精神在信息时代的初级价值。发展,是未来的方向。在日本,这个既是工匠也是机器人的国度,正试图把两者结合起来,用软件编程、机器人的学习能力,把工匠的高超技艺保存下来。过去工匠长年累月的“干中学”中积累的技艺,以数字化的形式植入生产线中。 End -- 佛/山/陶/瓷/网/www.FsTaoCi.com |
相近最新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