ê×ò3
会员
APP
资讯
供求

陶瓷企业的多品牌和单一品牌运营优劣分析

  2007/12/20  [访问本页PC版]

    2、企业成长的需要。一些企业发展起来了,扩张的欲望十分强烈。在缺乏寡头的建材行业,偏偏有部分企业却欲打造“建材航母”。以建筑陶瓷行业为例,行业总市场容量约为1000亿,而号称中国最大的企业销售额却不足25亿元,市场占有率仅为2.5%。如此小的市场占有率,难免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空间确实大得惊人。要做大,有两条路。一是纵深发展。在高度同质化的建材行业,难度较大,效果不佳。于是一些企业知难而返,宁愿再觅新路。另一条就是平行发展,多品牌经营。以同一或类似的模式,复制一个或数个品牌,寻找新的经销商,开辟崭新的销售通路。对于拥有一定品牌号召力的企业来说,多品牌经营要容易得多。

    3、坚信“1+1﹥1”的结果。1+1即使不等于2,也会大于1,这是很多企业推多品牌的理论假设。

    4、解决产能扩张的“后遗症”。近几年部分建陶企业为追求规模效益,产能急剧增大,为解决产能扩张后产品的销售问题,企业自然就想到“筑新路”的办法,多建几条“销售通路”来分流产品,减缓产能与库存压力。

    5、经销商推动。在建材行业,好品牌与好经销商都是“稀缺资源”。当一个企业某个品牌取得成功后一些有实力的经销商就会找上门来,可能出现一个地区数个经销商争夺代理权的现象。一些没有取得代理权的经销商可能会怂恿厂家推新品牌,厂家出于充分占领“优质经销商”的考虑,可能会顺水推舟多推一个品牌。

    6、借鉴其他行业经验。服装、鞋、快速消费品等行业的多品牌发展经验也给了建材行业诸多启示。尤其以宝洁在日化领域推出互相竞争的多品牌大获成功后,更让人跃跃欲试。

    1+1果真﹥1吗?——建材企业多品牌实践的经验与教训

    建材企业多品牌的实践已有近5年的时间,结果如何呢?应该说多品牌之路并非坦途,几家欢乐几家愁。有些企业因多品牌而得到迅速发展,而部分企业却踏入多品牌陷阱中,欲拨不能。

    误区——前车之辙,后车之鉴

    误区一:多品牌是企业成长的捷径

    部分企业将多品牌当作企业发展的捷径,在企业根基不牢、实力不足、规模不大、,单品牌不够强势的情况下贸然推出新品牌,结果遭到市场的“嘲笑”。如顺德的一些本土涂料企业,企业规模不大,品牌却有数个。据深圳奇正九鼎顾问公司的调查,“目前我国涂料生产企业保守估计已达8000家以上,不少企业拥有多个品牌,有些企业甚至拥有几十个品牌,整个行业的品牌总数则多达数万个……如中山的凌x企业,只有1亿多的年销售额,旗下竟有二十几个品牌,每个品牌在市场上都是处于饥饿状态……”。这些企业已步入多品牌的陷阱,有些甚至连简单的“1+1﹥1”的效果都未达到,多品牌后总销售额反而呈下降趋势。

    本文分页: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相近最新资讯
行业  市场  企业  创新  思考
最新供求  优势供应  找+
 
 
返回上一页    回首页    会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