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石变法--大规模公司变革必须研究的经典案例2007/9/21 [访问本页PC版]为了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就“冗兵”问题,可以看几个数据: 约在王安石变法前20年,宋仁宗皇佑年间(1049-1054),当时北宋帝国有军队118万人。每年巨额军费开支占国家收入项目的比例分别为: 钱:30% 绢帛:102% 粮:80% 草:80% 按照现在的说法,北宋为了与辽帝国、西夏帝国抗衡,已经深隐军备竞赛的泥淖。军费开支使帝国财政不堪重负,这是宋神宗迫切变法的现实原因。这还仅仅是“冗兵”一项,再加上“冗官”、“冗费”,北宋帝国政府实际上已经破产了。 再看苏轼,明确反对变法。他给宋神宗上了一道奏疏,其中说: 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责求实际)。…… 至于人才,则有一定的天份,把他们放到政事上,有没有才干自然就显现出来。现在进士日夜研究经传子史,贯通驰骋,可称渊博,至于面对实际政事,何曾用上一二!…… 苏轼的意思,变法不变法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培养人才,以及如何选拔、任用人才。如果“人”的问题解决了,国家财政问题自然就能扭转,不仅财政问题,其它一切问题都将得到极大的改善。 苏轼的提法有一些理想化的色彩,把经济改革的问题转化为人力资源问题,这一点他跟司马光、富弼比较一致,但根本的差异在于苏轼对人的问题“乐观”,他相信“人”的问题可以得到改善而司马光、富弼对人的问题“悲观”,司马光认为借变法之机“吏缘为奸”、富弼认为借变法之机“小人生事”都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方面的力量很大,大到足以让变法完全失败的程度。 苏轼的奏书打动了宋神宗。 宋神宗当天召见苏轼,对他说:现在政令得失在什么地方?即使是朕的过失,也可以指出。 苏轼说:陛下求治天下太急,听人献言太广,进用人员太快。 宋神宗吃惊地说:爱卿这三句话,朕一定仔细思考。 苏轼虽然说了三条意见,实际上只是一条:求治太急。“听人献言太广、进用人员太快”都是“求治太急”的表现形式。 有许多大臣批评宋神宗“求治太急”。司马光是一个,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也是一个。范纯仁针对宋神宗急于求得天下大治,多次接见疏远小臣咨询朝政的情况,进言说:“小人之言,听之若可采,行之必有累,盖知小忘大,贪近昧远。愿加深察!” “求治太急”是一个时间问题,也就是说宋神宗在一个不合适的时间尺度内处理变法的问题。在自然界,时间的规定性属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比如地球自转一圈是一天,24小时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是一年,365天。就人来说,也有许多硬性的时间规律,比如十月怀胎再比如人的寿命,大概没有超过150岁的,超过100岁也很难。古代汉武帝追求长生不老,劳民伤财,现代人吃各种真真假假的保健品,但人的寿命还是有一个上限。就人事来说,也有各式各样的时间规定性,比如要写出一部《红楼梦》,别的不说,单就时间来看,恐怕没有十年,数十年不足以成事。如果有人说三个月就写出了一部《红楼梦》式的作品,大概没有人会相信他。 本文分页: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 |
相近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