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远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7/10/13 [访问本页PC版](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推进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和品牌化发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力促农业走向集约化、规模化、基地化经营,按市场需求发展经济价值高的产品。继续推进“八个五”工程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加大主要农产品品改力度。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突出抓好粮油、肉奶、清远鸡、乌鬃鹅、阳山鸡、水产、果蔬茶、竹木林纸、烤烟、食用菌、中药材、花卉等产业链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农产品品牌,以品牌产品为龙头促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转化的附加值。 2、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提高农村管理水平。稳定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完善镇村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镇财政管理体制等配套改革。着力化解镇村债务,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土地征用制度和流通体制改革。鼓励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建立健全行业协会,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3.提升脱贫奔康水平,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升脱贫奔康水平,要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要强化政策扶贫、体制扶贫、智力扶贫、文化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和劳务扶贫。在交通、项目、就业等方面实行倾科政策。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遵循突出特色、优质高效的原则,走农业主体组织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业模式生态化、农业耕作精细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着力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素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4.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巩固提高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提高高中的升学率。加快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疾病预防和医疗救治条件,完善大病统筹为主的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力争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达80%.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加快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重点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并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的条件的困难农民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 本文分页: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 |
相近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