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远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7/10/13 [访问本页PC版]同时,我们必须正视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工业化水平偏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我市总体上仍然处于工业化初期的中后阶段,工业化率约为34%,比全省平均水平约低16个百分点,工业化进程明显滞后。工业结构是以耗竭性资源开采和初级加工业为主体的结构,经济增长还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和规模扩张的推动,产业乘数效应较弱,高技术生态型产业发展缓慢。工业布局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竞争力,中心城区已开始出现低层次产业占用宝贵土地资源的倾向。我市工业发展的滞后直接导致了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落后,国民经济总量处于全省中下水平。 二是城市化进程滞后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市城镇化水平远低于广东省(48%)和全国(40%)的平均水平。多数城镇只具备集聚小规模人口的功能,产业的集聚度和承载能力弱,经济运营成本较高,延缓了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过程。直接为城镇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交通、能源、通讯、供水等基础设施仍然不适应经济加速发展的需要东部地区、连阳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未能得到根本改善,与南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 三是市场化观念滞后仍然成为阻碍我市加速发展的“瓶颈”因素。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首先源于思想观念的落后。计划经济的观念、思维、体制在山区影响仍很深,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计划经济的思想和方法来发展经济、管理社会事务、处理各种新矛盾和新问题,延缓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步伐,也影响了企业转制、区域建制调整和政府职能转变。 四是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凸显。我市拥有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广东的重要生态屏障,素有“珠三角后花园”之称。近年工业项目引入和工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以资源换增长”的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使我市在环境和生态保护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大。工业发展与环境建设、生态保护的矛盾将进一步制约我市的经济发展。 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牢牢把握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挑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开创我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本文分页: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 |
相近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