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尔滨市城市建设发展规划2007/10/13 [访问本页PC版]3.绿色景观带建设。加快太阳岛风景名胜区、天恒山风景区、冰雪大世界四季乐园、长岭湖风景区、群力森林公园、省少数民族风情园、松北湿地公园、奥林匹克公园、黄河公园、城市规划公园、香坊中环生态园、平房公园二期、信义沟带状公园、哈阿公路和哈五公路出城口等重点景观区建设,辟建以常绿树为主的绿色景观带。实施景观街路建设工程,建设10条景观街路,逐步改善沿路风貌。 4.生态绿地建设。结合工业企业搬迁,拆围还绿,建设生态绿地98处。 (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继承 发展目标:充分利用我市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深入挖掘城市内涵,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恢复名街区、名建筑风貌加强城市风格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突出“大气”、“灵气、“洋气”的城市特色,正确处理老城区改造、新城区开发与历史风貌保护和城市特色风格继承的关系,建设一批标志城市特色和品位的重点景观,形成中心城区街道舒展,重点区域和空间特色突出,主要建筑气势恢宏,兼容哈尔滨独具特色的欧陆风情和北方寒地文化特色的城市风格,预计投资10亿元。 主要建设任务 1.名街建设。围绕中央大街、果戈里大街两条历史特色名街,进行辅街区域性改造,完成印度风情街二期改造及后续工程,建设体育街、男人街,扩大名街效应和辐射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2.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一是打造传统商市风貌区。对道外靖宇大街、中央大街、南岗商业中心等传统商市风貌区进行综合整治,深入挖掘老城区传统文化内涵,建设特色饮食街、传统工艺品街、民俗文化街等具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色街道,再现老城历史风貌。二是实施俄罗斯风情园区建设。按照“利用促进保护”的原则,对花园街俄罗斯特色住宅区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拆除违章建筑,恢复街区原有肌理和俄罗斯民居风味,促进地区风貌特色的发展。三是扩建侵华日军731细菌部队罪证遗址纪念园。将现有主要遗址与周边绿化广场建设相结合,扩大整治范围,将园区建设成为国家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一是加强宗教建筑的保护与利用。重点对圣依维尔教堂、索菲亚教堂、犹太建筑、呼兰天主教堂等进行修缮与维修,适当开辟宗教建筑前庭,增加城市公共空间。二是加强革命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结合“红色之旅”,将颐园街领袖视察纪念馆、刘少奇工作遗址、原四野指挥部遗址(联发街3号)、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等革命遗址和纪念馆串连起来,形成“一环两支”特色革命文化旅游线路。三是加强领事馆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对原捷克(吉林街52号)、意大利(建民街、松花江街83号)、苏联(耀景街22号)、德国(阿什河街27号)、美国(东大直街)、英国(红军街69号)等7个领事馆建筑进行全面抢救式整修,恢复名建筑原貌。四是加强工业遗产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对亚麻厂、“三大动力”工业区、油坊街工业区等相对完整的工业生产区域实施整体保护,在园区内增加标志物和展示牌,在哈尔滨车辆厂、量具厂、轴承厂等建设相关的产业博物馆,再现历史的真实风貌。五是加强文化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对儿童电影院、和平电影院、青年宫、工人文化宫等保护建筑进行修缮及环境整治,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本文分页: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 |
相近最新资讯 |
![]() |